国产AV嫩模极品一区二区_国产自产一二三四五不卡自线_欧洲站无码a区无码精品_亚洲精品国产色欲无码_国产乱妇激情高潮呻吟视频

龍門江廈 崇文尚武 傳善衛(wèi)家

[報料熱線] 2831000

  江廈村

  江廈村位于龍門縣城東面3公里,周邊與三洞、王賓、花圍接壤,南面山地連接平陵,全村有常住戶籍人口1682人,380戶,下轄歷口、巷一、巷二、元心、何田、舊一、舊二、舊三、新一、新二、新三、新四 、塘一、塘二、塘三15個村民小組,均為譚姓,擁有耕地2500多畝,山地2萬多畝,主要種植水稻、花生、柑桔、香蕉等經(jīng)濟作物,是龍門縣城著名的古村落和紅色村。

  龍門譚氏,是龍門有史可查的較早的家族之一,在譚氏譜牒中,譚氏在龍門有著“譚半城”美譽。從人口規(guī)模、居住點數(shù)量和歷代名人榜等角度來看,“譚半城”一說并不為過,媲美“廖半縣”一說。

  在龍門譚氏聚居點中,除了開基地龍城雙廈,還有西埔譚屋、江廈、水口、左潭禾倉、沙逕茶湖等譚氏村落,其中,龍門縣城東郊的江廈,無疑是龍門譚氏集大成者。龍門廖氏有功武村作為家族代表村落,而觀察龍門譚氏的窗口,當屬江廈無疑,譚氏“于斯為盛”。江廈村,坐落在龍門縣城東郊四面環(huán)山小盆地中。作為龍門譚氏的集大成者,江廈依然散發(fā)著往日的風韻,旗桿石、柱礎、古井等散落鄉(xiāng)野,古民居、古祠堂、古書舍以及碉樓、文筆塔遺址等,承載著一個家族厚重的過往。在史料中,如民國《龍門縣志》,江廈寫作“岡廈”,取當?shù)劂y湖壙頂岡和龍門譚氏祖地隴廈兩地之名后一字合成而得,有“譚岡廈”之稱。江廈的舊稱,原來背后是一段家族史。

鳥瞰山清水秀的江廈村。

江廈炮樓遺址是江廈人的精神豐碑。1944年曾被日軍炮擊,見證江廈人的熱血忠魂。

 

  【源流】 南宋高官貶謫嶺南愛上龍門

  龍門譚氏的發(fā)源相當偶然,是在南宋朝廷政治斗爭中被發(fā)配領海一隅的落魄大臣的無心插柳。這是龍門與權力中心發(fā)生最早的交集的一次。

  龍門譚氏始祖譚瑞奇,名玉,以字行,一字宗吉,原江西弋陽人,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與朱熹同榜,初受禮部員外,后官居長史司左長史兼參軍,仕途到達頂峰。后來,譚瑞奇因“上書”觸怒龍顏被貶謫至嶺南,最后見麒麟岡(今龍門縣城東約十公里、王賓大坑后)拔秀,遂卜居岡下。

  譚瑞奇仕途不幸,卻是龍門的幸運,譚瑞奇有朝廷當官經(jīng)歷,又與理學大家朱熹、呂祖儉等人交游甚篤,他落籍龍門,不僅是個人生命意義的安頓,還是龍門歷史發(fā)展的一件文化事件。后來,朝廷“詔召而瑞奇已前卒,嘉定間遣使致祭”。南宋嘉定(1208-1225)年間,是宋寧宗一朝最后的年號,朝廷還派特使到龍門拜祭譚瑞奇,似乎在向世人透露宋寧宗為譚瑞奇平反之意。譚瑞奇定居龍門山水之間不久后便去世,所以沒有機會去聆聽圣旨和回朝服役了。

  譚瑞奇生有五子,譚敦孔、譚敦顏、譚敦孟、譚敦禮、譚敦宗,其中,譚敦顏為宋嘉定二年(1209)鄉(xiāng)貢,武進縣令,歷官朝豐大夫;譚敦禮則為舉人,任尚寶司卿。譚瑞奇卒后,他建設的祠堂,被兒子命名為“瑞奇譚公祠”,為龍門譚氏總祠。五兄弟也開始分居,開枝散葉,譚敦孔回江西弋陽原籍,譚敦孟遷居惠陽增湖,譚敦禮擇遷廣州,譚敦宗遷至惠城,譚敦顏在龍門定居,龍門譚氏出其門下。

  據(jù)《廣東省龍門縣譚氏族譜》統(tǒng)計,2000年,龍門譚氏有2.15萬人,分布在龍門50多個村落(居住點),霞蔚云蒸,星羅棋布,另外,龍門譚氏支派兩廣10多個縣、人口過10萬,枝繁葉茂。

  始于南宋的龍門譚氏,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龍門的望族。龍門譚氏歷代科舉士子不勝枚舉,成就斐然。清康熙六年(1667),龍門知縣楊熚修《龍門縣志》,起用龍門一批本土文化人士,這些都是活躍在明末清初的優(yōu)秀讀書人,其中包括貢生譚岸先、生員譚嘉枏等。

  【家園】 江廈為龍門譚氏聚居地

  在元代,譚瑞奇七世孫譚保恙為謀后人基業(yè),從雙廈外出,四處尋找發(fā)展地,最后選擇了今龍門縣城東面三洞村。

  譚保恙生一子譚仕昌,譚仕昌又生兩子,分別為譚勝燕、譚佐卿。后譚佐卿于元末明初從三洞遷至江廈“瓜仔落棚”之地開基,譚佐卿看中的這塊地方,有“東枕銀湖迎紫氣,西對旗山接曉云”之況。譚佐卿生有四子,分別為譚心海、譚學海、譚明海、譚志海。四人中,只有譚明海(字文淵)留居江廈,被后人稱為江廈始祖。

  《廣東省龍門縣譚氏族譜》稱:“那時,(岡廈)丁財十分興盛,人口激增,需要更多的耕地,祖(譚明海)即就請三洞那班長工的子孫來幫忙開荒耕種,東從三洞口至周田,南自文筆金鳩廟山至花圍村前,西至王賓交界等數(shù)十萬畝荒山田地,開辟耕種,又在今沙壙橋頭處興建馬欄屋場,派有人長住馬欄屋養(yǎng)馬!

  靠著廣闊田地和馬場,譚明海在江廈將家業(yè)鋪開,四個兒子譚宗義、譚宗智、譚宗信、譚宗受在附近定居,田地山頭,就近耕種,江廈也逐漸形成瀝口、巷口、園心、新圍、塘面等譚姓自然村。

  此后,江廈譚氏在此建家祠、文筆塔、書舍、碉樓等設施,龍門縣城東郊,一個規(guī)模巨大的家族集聚地,橫空出世。江廈各自然村彼此獨立又相連,在田園山水之間形成建筑群,頗有世外桃源之美。

  【武才】 武進士譚綸邦參與臺灣剿匪

  明清兩代,是江廈譚氏最為興旺的時期,涌現(xiàn)出不少杰出的歷史人物,有譚嶼、譚叢菊、譚綸邦、譚綏猷、譚冠英、譚錫光等人。

  活躍于明代中期的譚嶼,“慈祥坦易,輕財好施,鄉(xiāng)里欽之”,龍門知縣管廷節(jié)(明萬歷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在任)嘉獎譚嶼的善行,旌以冠帶。而“隱居獨善”的譚叢菊,一丘一壑吟詠自如,譚叢菊的“砥礪名節(jié),家教嚴謹”,使得“鄉(xiāng)人皆化于善”,讓譚氏族人躋身書香門第之列。

  江廈譚家祠的大門對聯(lián)為“秋官世胄、理學家風”,在歷代先祖的踐行下,為善好學的家風蔚然成風,江廈譚氏涌現(xiàn)出更為出色的人物,就在情理之中了。

  清代龍門縣志記載,龍門科舉的歷史上出現(xiàn)了7名進士,分別為宋劉仲明、譚瑞奇、廖金鳳,元譚景云,清廖觀、嚴蔚、譚冠英。江廈譚冠英成為龍門最后一個進士。而龍門歷史上,唯一一個武進士譚綸邦也是來自江廈。一武一文,堪稱江廈譚氏的代表性人物。

  譚綸邦,字佩勛,號蒿園,身材修偉,膂力過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中試第六名,次年,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試十二名、殿試二甲,成為武進士。

  譚綸邦隨后授福建督標右營守備。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署長福營都司護理、福寧鎮(zhèn)游擊,乾隆五十年(1785)升興化協(xié)都司,代理興化協(xié)副將。時值臺灣林爽文起義,譚綸邦找到了用武之地,從福建渡過海峽到臺灣,協(xié)助乾隆寵臣?蛋矅私俜。

  【文教】 士子熱心文教以善化鄉(xiāng)

  與譚綸邦不同,譚冠英則是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尤其重視教育,清咸豐四年(1818),太平天國起義軍“紅巾軍”攻陷龍門縣城,占領縣城一個多月后撤出,此后,學風有衰退之勢。譚冠英捐獻義田二十余畝,充義學經(jīng)費,又送義田八畝五分恢復宣講,教化鄉(xiāng)民,聽者“咸遷于善,有所爭,得其一言,輒解”。譚冠英為鄉(xiāng)里樹立了良好風尚,頗得鄉(xiāng)人崇敬。

  清光緒四年(1878),龍門饑荒,譚冠英首捐數(shù)百金,倡辦平糶,又與其他鄉(xiāng)賢共出三千余金,修建白沙水橋,復又置換田地13畝,設立白沙水渡,又置田48畝6分,作修路之用。清光緒十一年(1885)譚冠英賜副貢,光緒十九年(1893)恩科賜舉人,與龍門名士劉士驥同年中舉。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譚冠英考中進士,朝廷賜“翰林院檢討”,掌修國史。

  譚冠英之子譚錫光,諸生,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賜副貢,曾任陽山縣訓導,有乃父之風。民國《龍門縣志》記載,譚錫光于清同治五年(1866)倡建興賢書院,經(jīng)理財務,絲毫不茍。

  清嘉慶年間歲貢、江廈人譚綏猷,在高明訓導任上去世,生前,龍門知縣重視他,聘請他為星岡書院主講教師。譚錫光創(chuàng)建的興賢書院,可謂科舉時代最后的光輝歲月。盡管科舉制度最終沒落,但從創(chuàng)辦興賢書院之舉,可以看出,江廈譚氏對文教的重視,盼望著族人和邑人“遷于善”“化于善”。

  進入民國,舊學遠去,新學興起,江廈譚氏對文教的重視程度與慷慨熱情,也未曾熄滅。民國十二年(1923),創(chuàng)辦龍門西南學堂的江廈人譚伯衡,曾一次捐獻400兩白銀籌建一所小學,并撥田租谷每年700斤用于學校經(jīng)費,該學校由此被命名為“私立伯衡小學”。“私立伯衡小學”開辦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并入龍城一小,服務鄉(xiāng)里近30載,延續(xù)了江廈人造福桑梓的佳話。

  【家國】 英勇村民伏擊日軍

  歷經(jīng)明清兩代的營建,江廈成為龍門東郊著名的“崔廬”大家。在動蕩的年代,這一方望族,常常是敵寇、山匪覬覦的目標。江廈村內(nèi)險要位置設有碉樓,保護族人,協(xié)助守護龍門縣城。

  1944年7月2日下午4時,一隊約1500人的侵華日軍由增城開往龍門縣城,沿途搶劫。行至龍門縣城東郊江廈周田村時,日軍偵察兵發(fā)現(xiàn)龍門縣城已是空城,大部分居民躲到離縣城不太遠的江廈、三洞等地,于是改變計劃轉(zhuǎn)而向江廈和三洞進軍。

  經(jīng)商量決定,江廈村組織60多名青壯年成立了一支自衛(wèi)隊攔住日軍。在譚煥堯的指揮下,自衛(wèi)隊分為兩個戰(zhàn)斗隊,一隊埋伏在譚仙公廟正面的田坎上,一隊埋伏在新莊坳小山的側(cè)面伏擊日軍。在這次戰(zhàn)斗中,村民使用了土槍、土炮等武器阻擊日軍。自衛(wèi)隊員們奮起抵抗,從傍晚一直打到晚上8時,阻擊日軍近3個小時。直到村民們已經(jīng)安全撤離至三洞村后,自衛(wèi)隊才撤退。

  據(jù)相關史料記載,江廈一役不僅保護了族人,還保護了成千上萬的縣城逃難民眾,打死打傷日軍難以統(tǒng)計,其中日軍分八堆柴火焚化斃命日兵,還偷埋一具身著大佐軍服的日軍軍官尸體;江廈村村民譚丁貴當場犧牲,譚彩群受重傷不治身亡,三人輕傷。江廈由此成為龍門抗日名村。

  當年被日軍炸塌的碉樓,被村民稱為“半邊樓”,成為龍門革命歷史上的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新聞

編輯:朱冰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wǎng)微信
  • 惠州發(fā)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wǎng)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wǎng)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wǎng)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wǎng)無關。發(fā)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