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頭條 掌中惠州
東江輿情研究院 東江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院 東江云媒大數據研究院 惠州東江圖片社
東江品牌聯盟 粵港澳大灣區(qū)主流媒體聯盟 東籬俱樂部 超網新媒體公司 教育投資公司 報業(yè)印務公司 報業(yè)發(fā)行公司 新文創(chuàng)公司 惠報廣告公司 惠品匯 農產品展銷中心 文化藝術發(fā)展中心 惠州日報國旅 教育文化傳播公司 出版公司 天堃文化公司 迭代智能科技公司 惠州國畫院
演播廳 會議室
羊城晚報訊 記者黎秋玲報道:“這個崗位簡單易上手”“你可以一邊上課,一邊在公司兼職”“完成培訓就可以直接入職”“包學包會包就業(yè)”……對于正在求職的畢業(yè)生來說,有用人單位宣稱“既能學技能,又能賺工資”。這么理想的offer,靠譜嗎?近日,多名求職者就遇到這樣的“好事”,可班還沒上,就背上了大額債務。廣州天河區(qū)法院“庭所”合力為畢業(yè)生解綁了“培訓貸”。
果真是令人心動的offer?
前不久,小唐投遞了廣東某科技有限公司的媒體運營崗位。但公司HR提議小唐先參加公司開辦的媒體運營課程,并承諾可以提供就業(yè)服務,保證小唐“有工開”。
小唐同意了培訓建議,并與該公司簽訂了《實訓帶教協議》。協議約定,公司為小唐提供為期3個月的培訓課,并提供就業(yè)服務。協議簽訂后,小唐在公司人員的引導下,通過網貸平臺貸款了2.6萬余元支付培訓費。
然而,上了幾節(jié)課后,小唐就發(fā)現“課不符實”:課程內容都是網上常見的基礎操作,沒什么含金量。小唐隨即向公司要求退課退款,卻被告知《借款合同》尚未到期,即便退課也需每月按時支付貸款。
與小唐遭遇同樣困境的,還有13名“同班學員”,均是應屆畢業(yè)生。
72小時閃電“解綁”
6月12日,小唐等一行14人來到了廣州市天河區(qū)法院智慧城法庭,希望通過訴訟方式為自己“解綁”。
在了解案件的始末后,庭長廖敏敏判斷該糾紛屬于涉眾糾紛,不但關系十余名畢業(yè)生的前景,還可能影響企業(yè)經營,應當從快處理。
她立即查詢課程開辦方廣東某科技有限公司是否有其他關聯案件,并詳細向小唐了解課程報讀過程、培訓金額、貸款細節(jié)等情況;另一邊,馬上聯系了涉案公司所在地的新塘司法所,向其了解廣東某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情況,同時讓新塘街道聯點法官陳宇帆跟進后續(xù)工作。
當天下午,智慧城法庭就收到了新塘司法所的情況反饋:廣東某科技有限公司確實具備教育培訓資質,并提供了培訓課程。
然而,學員們的悟性、水平各不相同,培訓內容有益與否也“見仁見智”。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應屆畢業(yè)生的小唐等人,經濟能力尚不足以背負這么一筆“培訓貸”。
經過研判分析,智慧城法庭決定采取“背對背”調解方式,與新塘司法所分別同步開展調解,力求高效化解糾紛。
6月14日凌晨2時,在法庭、司法所、街道辦、人社等部門多方協調下,小唐等14名學員與廣東某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和解協議,廣東某科技有限公司承諾在核算確定每名學員的培訓成本價后退還剩余款項,并涂銷學員的相關借貸記錄,而退還款項將會在6月、10月、11月、12月分批退還。
事后,法官還對雙方進行了教育提醒,小唐等學員作為成年人,簽訂合同前應深思熟慮,對性質不明的貸款應明確拒絕;廣東某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企業(yè),也應及時審視調整合同模板,做好合同簽訂前風險告知工作,盡量優(yōu)化課程,避免再次發(fā)生糾紛。
7月8日,陳宇帆法官致電小唐回訪,小唐高興地說:“我已收到退還的學費,借貸記錄也都涂銷了,現在已找到了工作,謝謝法官!”
法官提醒,各種招聘“套路”層出不窮,就業(yè)者應注意識別!同時企業(yè)如果是假意“招聘”,實則是為開班授課“拉人頭”、賺取培訓費,則違背了誠實守信原則,嚴重的可能構成欺詐。